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乡村全面振兴不仅追求经济高质量发展,更追求高水平生态环境保护。今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的《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明确将“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作为重要原则,要求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加快形成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让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成为农业强国的鲜明底色。这一重要战略部署,既立足当下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现实需求,又为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指明了发展方向。
推进绿色产业“立起来”。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绿色转型则是产业升级的必由之路。纵观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方式,当传统粗放的增长模式触及生态环境的承载极限时,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的发展方式走到了尽头,顺应自然、保护生态的绿色发展昭示着未来。科技赋能是绿色发展的核心驱动力,《规划》明确强调,要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水平的整体跃升。加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聚焦种业、装备、数字技术三大领域,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瓶颈,在种业领域实施生物育种重大专项,利用基因编辑、细胞工程等技术培育抗逆高产、优质专用的新品种,解决种源的“卡脖子”难题;在装备领域,研发丘陵山区适用机械、智能测控设备,实现农业机械产业链的全覆盖与智能化,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装备支撑;在数字领域,构建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网络,开发智慧灌溉、精准施肥等决策系统,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最大化。通过“科技+绿色”双轮驱动,为乡村振兴输入可持续动能。生态产业融合是农业农村绿色产业发展的核心路径,要立足“大农业”视野,推动农业与文旅、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依托田园景观、农耕文化、乡土风情打造体验式消费场景,实现“农业园区”向“文旅景区”转化。
推进生态根基“强起来”。生态保护是乡村振兴的前提,《规划》中指出要“推进生态综合补偿,健全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统筹推进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土地作为农业生产的核心载体,是我国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根基,必须严守数量、质量、生态 “三位一体” 保护制度,将18.65亿亩耕地和15.46亿亩永久基本农田纳入全域监测,实施差异化保护策略,推进休耕轮作和节水改造,从源头上遏制耕地退化与水土流失。水资源的高效利用与保护是生态保护的关键。我国农业的灌溉用水量占全国总用水量的60%以上,是当之无愧的用水大户,推进农业水价改革、实施灌溉定额管理,是倒逼节水转型的有效抓手。要通过推广管网改造、滴灌喷灌等工程措施,促进水资源从 “粗放利用”向“精准配置”的转变。同时加强河湖湿地生态修复,增强水资源的生态涵养能力,为农业生产构建稳定的水生态屏障。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也是筑牢生态根基的重中之重。要推动建立农业种质资源普查与保护制度,建设国家级种质资源库和基因编辑平台,划定生物多样性保护红线,建立生态廊道和缓冲带,修复退化的森林、草原、湿地生态系统,对地方特色品种、野生近缘种实施原地保护与迁地保存,遏制外来物种入侵,防止遗传资源的流失,为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保留“生态基因库”。
加强制度建设“用起来”。制度是管根本、管长远的重要保障,更是破解乡村生态治理难题的“金钥匙”。《规划》明确指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把党的领导贯彻到农业强国建设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到实处。唯有以制度建设为纲,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治理体系,才能让绿色发展的蓝图落实为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乡村振兴的深度推进,离不开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的担当作为。要推进开展省级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完善市县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制度,特别提升生态文明建设的考核比重。让领导干部要深刻认识推进乡村振兴的重大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坚持农业农村重中之重地位不动摇,自觉树立生态文明建设的大局观、整体观、长远观,全面地、系统地、前瞻性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真正当好推进乡村振兴的实干家、战斗员、践行者。
实现乡村生态振兴,本质上是实现人与自然关系的重构,要求将生态保护、产业升级和治理创新有机结合:在生产端,建立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产业体系;在生活端,打造设施完备、生态宜居的乡村空间;在治理端,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制度框架。《规划》为生态振兴提供了行动纲领,接下来需要狠抓落实,让广袤乡村真正成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好家园,让绿色发展的成果惠及亿万农民,为农业强国建设筑牢生态根基。
(作者许津锐系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天津师范大学基地研究员、天津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